24小时咨询热线:
400-800-5896【行业】土壤污染“未病先防”“小病早治”效益高
作者:农业仪器网 更新时间:2025-07-04 人气:159
“十四五”以来,生态环境部组织实施了一批土壤污染源头管控重大工程项目,有力推进了相关企业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防控,更加注重“未病先防”“小病早治”,用更低成本取得更好成效。
土壤污染源头防控、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成本通常为1:10:100。面对巨额的治理修复费用与高昂的代价,近年来,企业加强源头防控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企业在新厂区建设初期即注重土壤和地下水保护工作。不仅对所有储罐区采取了防渗设计,对隐蔽性重点设施设备采用多级防渗,还将全部物料、污水管道架空建设,系统构建了防渗漏工程,避免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土壤和地下水。
在安徽省,一家农药企业在转让过程中发现,老厂区存在一定程度的土壤和地下水污染,使企业“售价”大打折扣,造成超过3亿元的价值减损。新的经营者接手之后,充分吸取“前车之鉴”,在新厂区主动投入近3000万元,对老厂区调查发现污染问题突出的危废库、废水池等重点场所和重点设施设备实施绿色化改造,既有效防止了生产过程中有毒有害物质泄漏带来的污染问题,投入的资金成本也仅为后期风险管控成本的1/10。
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对企业而言不仅仅意味着投入,也可以从中获利。部分企业通过重大工程项目的实施,直接减少了生产原料和产品的渗漏、流失、扬散,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
江苏省一家化工企业原辅材料和产品主要使用车辆运输,因运输频次高、转运周期长等特点,在接驳、转运过程中可能发生“跑冒滴漏”,造成土壤和地下水污染。为降低物料泄漏带来的污染风险,“十四五”以来,这家企业累计投入1100余万元实施绿色化改造,通过架空建设3条管道,实现物料输送管道化、密闭化、可视化。眼下,绿色竞争力已经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土壤源头防控是助力企业提高绿色竞争力、赢得市场青睐的有效手段。
在重大工程项目的示范带动下,部分企业主动探索“边生产边管控”模式,针对已经造成的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问题,在存续期间开展土壤和地下水管控修复活动。在“不欠新账”的基础上尽可能“多还旧账”。
记者从陕西省一家石化企业了解到,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积极开展土壤和地下水详细调查以及污染源排查,针对发现的污染迹象,不仅累计投入近7000万元,实施储罐及罐区防渗改造、污水管道架空改造等工程,切断污染输入源头,还进一步开展管控与修复工作,在厂界构建软阻隔带,通过水力控制防止污染迁移扩散;在厂界内通过多相抽提、土壤淋洗等多技术联用,逐步削减存量污染。
行业专家指出,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控与企业发展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而是兼顾兼得、并行不悖的双向选择,相关企业应切实筑牢源头防线。